首页 > 陇南要闻

陇南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有关调研报告建议:推进文旅康养首位产业 构建陇南大旅游格局

发布日期:2022/8/23 10:45:49

作者:本站编辑

点击量:239

打印

分享到:

8月5日,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市高站位谋划、高起点发展、强力度推进,文旅康养产业综合效益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和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在投资扶持上,组建新的市级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安排引导资金2000万元,申报争取文旅康养发展奖补资金4766万元,引进落实一批旅游设施建设项目。在综合收入上,2015-2019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年均增长3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近18亿元。在品牌创建上,全市共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39家,居全省第二;宕昌官鹅沟景区被文旅部公布为国家5A级景区,文县天池、成县西狭颂景区列入甘肃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名单。在文化内涵上,各县区组建了乡村文化旅游创意中心,开发文创产品约10类300件;将旅游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进行重点景区文化品牌定位。在宣传推介上,在上海、广州、成都、青岛、杭州等城市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在市内举办大型节会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利用全市双微平台和网站全方位宣传推介,陇南文化旅游在全国全省的社会影响逐年增强。

调研报告指出,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总体持续向好,但也存在发展环境亟待优化、市场培育不够完善、产业规模较小等问题和困境。为此,调研报告建议:

一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协调推进战略性首位产业培育。紧紧围绕“三城五地”“十大行动”的决策部署,把文旅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擎产业、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首位产业和惠及民生的幸福产业来抓。加强组织领导,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统筹谋划、系统构建旅游经济发展重大决策;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和完善“链长制”“专门工作班子”责任落实;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卫生、生态保护等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体现文旅康养主体功能区设置建设要求;树立全域旅游发展观、业态观,建立完善现代综合运营管理机制;强化考核评估,加快健全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统计口径和评估考核标准。

二要聚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构建陇南大旅游格局。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融入九寨沟、成都、重庆等城市的大旅游圈,承接汉中、宝鸡、西安、天水和兰州、西宁、银川等城市客源,走大旅游发展的路子。加快南下北上铁路、高速公路规划和建设,加强旅游景区公共交通服务,缩短市内重要景区之间交通距离。挖掘培育市内消费市场,建好本地服务需求内圈,增强我市文旅康养产业的韧性。引进南方文旅产业经营管理先进模式,推进文旅康养产业向市场化快速发展转变。加强龙头文旅企业建设,将小微企业及经营个体组织起来,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开拓文旅融合深度广度,丰富文旅产品,强化旅游的趣味性和体验性。

三要高站位谋划文旅康养产业,争创全国性产业示范地。总结推广官鹅沟成功经验,科学布局产业开发,充分考虑县城、集镇等已有的服务设施和功能作用的发挥,以强县域为抓手,形成吃住行、游购娱、文旅康养等完整产业链条。加强武都城区休闲娱乐和文旅康养大景区建设,带动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康县文旅康养旅游品牌,扩大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增强管理服务软实力,使康县成为全国美丽乡村游的典范。

四要大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构建丰富多元的文旅康养产品体系。不断挖掘文化内涵,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丰富产品体系,提升品质内涵,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市县联动,针对主要客源市场开展定向精准营销,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事品牌。创新旅游消费惠民措施,组织开展“陇南人游陇南”系列活动。充分利用我市大数据发展优势,拓宽数字文旅平台的信息汇聚渠道,提升全市文旅康养业数字化智慧服务管理水平。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建立多元化、规范化和市场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和融资机制,做好招商项目的落地运营与招商企业的亲情服务,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原则,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来源:教科文卫工委)

 

监制:张   峰    责编:李   勇

编辑:袁媛远   校审:王   辉

 

上一条:陈荣调研全市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 下一条:人民之声报 | 抗洪战“疫”一线的陇南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