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陇南要闻

乡村沃野产业旺

发布日期:2021/9/18 0:00:00

作者:本站编辑

点击量:160

打印

分享到:

—陇南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帮扶产业发展综述


金秋九月,走进礼县白河镇冷水鱼养殖基地,一个个先进的圆形自动控水流水鱼缸整齐排列,三万余尾三文鱼或翻腾进食,或列队漫游;在蒋湾村和李桃村,一头头黄牛漫步草场,姿态悠闲;一只只“跑山鸡”林下觅食,坐立树巅;一头头黑土猪穿梭林间,野性十足;一片片中药材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这是礼县白河镇蒋湾村、李桃村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帮扶下,大兴产业形成的良好发展局面。


明思路  定规划

2017年10月,按照全市脱贫攻坚统一安排部署,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帮扶礼县白河镇蒋湾村和李桃村。此时的蒋湾、李桃两村,交通不便,村容村貌差,贫困发生率分别高达40.9%41.4%,“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指标与精准脱贫要求差距较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尤其是产业基础薄弱,群众增收无门的问题十分突出。


面对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把培育增收产业作为帮扶工作的突破口,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岳金林先后多次深入两村开展调查研究,在群众家中和他们促膝交谈,深入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动员群众要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在深入交流的基础上商定发展思路、制定帮扶规划。

蒋湾、李桃两村都是传统的农业种植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种植结构单一,种植模式落后。要发展特色产业,首先要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为此,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要求6个帮扶工作队员采取集中宣讲、入户走访、学习比较的方式,广泛宣传动员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先后组织镇村干部赴湖南省汝城县考察学习辣椒种植;组织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赴市内成县、徽县和两当县学习考察养猪、养牛、养蜂产业,赴宕昌县学习考察食用菌产业;组织镇村干部和合作社负责人赴省内永登县、湖北省宜昌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学习考察冷水鱼养殖;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市内学习散养鸡养殖。通过学习考察,让干部群众开了眼界,换了思路,增了信心。随后在紧密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深入分析市场前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确定把冷水鱼、黄牛、黑土猪、“跑山鸡”养殖和订单辣椒、中药材种植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


在发展模式上采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逐步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合作社带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尤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作用,让这些市场主体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抓项目  立产业

2019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岳金林在蒋湾村、李桃村的一次调研中了解到,两村的集体积累按脱贫要求还远未达标,村上又没有财源。面对即将到来的脱贫验收,怎么办?经过深入考察调研,发现冷水鱼产业前景广阔。可两村处在半山干旱地区,没有水资源,怎么养?岳金林果断决策:跳出村域,“借水养鱼”。采取村支部以项目资金入股,由合作社承包经营的机制,在白河镇五星村投资建设冷水鱼养殖基地。



2020年3月,冷水鱼养殖基地开工建设,引进先进的圆形自动控水流水鱼缸养殖技术,首期于当年6月建成直径8米的鱼缸8个,投放三文鱼苗4万尾。三文鱼养殖对水质、水温和养殖管理的要求很高,在全市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为了把这项产业搞成功,岳金林同志亲力亲为,从确定水源、鱼场选址建设、防洪安全、鱼苗选购、日常管理、市场推广等各个方面,与合作社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一道展开积极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全程跟踪指导,先后15次亲临现场指导。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三文鱼长势良好,目前平均重量已达到2斤以上。今年821日,二期工程6个共646平方米养殖水面的鱼缸建成,投放鲟鱼、金鳟鱼苗共500多公斤,并配套观光、垂钓、渔家乐等休闲渔业设施,拓展了产业链。该项目去年为蒋湾、李桃两村实现集体分红2.5万元,今年将实现分红5万元。目前,该养殖基地已显现出冷水鱼养殖的示范带动效应,市内多个县区的相关企业、合作社和个人纷纷前来考察“取经”。


发展产业,立足资源优势是根本之道。蒋湾、李桃两村土地相对肥沃,群众种植中药材积极性高,但存在种植品种差、效益低的问题。为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植效益,帮扶伊始,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在组织种植户到宕昌县哈达铺镇学习先进种植技术的同时,筹措资金20万元购进优质党参苗发放给群众栽种,推动党参产业实现了规模效益的倍增。目前两村党参种植面积稳定在820亩以上,户均超过2亩。李桃村村民赵俊喜自从掌握了党参种植管理新进技术,近三年来每年种植5亩以上,年党参纯收入稳定在3万元以上。



蒋湾、李桃两村及邻近村秸秆资源丰富,养殖肉牛条件好。蒋湾村致富带头人周仲奎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支持下,于2020年成立了牛魔王养殖合作社,以舍饲养殖和草场放养相结合的方式收购当地黄牛育肥,改良品种繁育。在他的带动下两村群众纷纷以家庭分散养殖的方式发展牛产业,短期内养殖规模达到600多头。被乡亲们讥笑“穷”了半辈子的边缘户曹虎荣两年养殖黄牛5头,今年向合作社出售牛犊2头,收入2.4万元,稳稳地摘掉了“穷”帽子。强劲发展的牛产业还吸引了从李桃村走出去的兽医孔章记回村开展牛的疾病预防和品种改良服务。与此同时,蒋湾村还由养殖大户牵头,组建了黑八戒养殖合作社,开展黑土猪林下放养,打造新的养殖品牌。并以此为依托成立了养殖协会,41户养殖户入会,相互分享经验,传播信息,共同成长,蒋湾村也被列为全镇养殖示范村。



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通过争取项目和机关筹集,落实蒋湾、李桃两村产业发展资金163万元,推动两村产业蓬勃发展,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90余户,培育产业8项。蒋湾“跑山鸡”养殖、李桃大黄种植等一批项目发展势头良好,带动效应明显。



拓市场 树品牌

种好、养好,更要卖好。为使产品卖得出、不贱卖,有效保护群众利益和产业健康发展,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在谋划产业发展中始终把宣传推介、拓展销售渠道、树立农产品品牌作为重要环节,与建基地、扩规模齐抓共管。


从今年6月份开始,在武都区、礼县的部分酒店的菜单上,陆续推出了三文鱼菜品,食材的产地标注为“礼县白河镇冷水鱼养殖基地”。这是帮扶工作队在三文鱼养殖成功后,为拓展市场而采取的主动出击行为,首先选择在武都、礼县市场展开宣传推介,联合部分大酒店开发三文鱼新菜品。初步尝试上市两个月,三文鱼销售量超过2000斤,颇受市场好评,填补本地三文鱼市场空白。



在周边已经小有名气的“蒋湾跑山鸡”,年销售量过万只,实现产值近百万元,在周边及武都、礼县市场供不应求。而这也得益于从养殖之初,他们就通过省、市、县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开始大力宣传养殖环境、养殖方式和产品特点,塑造“跑山鸡”品牌,通过帮扶工作队的协助,通过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拓展销售渠道,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了确保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蒋湾、李桃两村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积极帮助下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种前找好合作社或企业签订收购合同,农民按照合作社或企业的品种和标准要求种植,定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群众进行日常管护技术指导,合作社或企业按照约定的最低价收购,有效降低了种植风险。近年来两村累计发展订单辣椒1160亩,实现产值560多万元。针对每年夏收后到冬播前这段时间耕地闲置的问题,今年7月,帮扶队积极协调市内企业,在两个村推广订单苦荞种植200余亩。通过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工作,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产业,提升土地经济效益,有效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和热情。


如今的蒋湾村和李桃村,种养产业多点开花,农民收入节节攀升,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巩固拓展,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正以坚定的步伐走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监制:张峰   供稿:李新民  赵彤

编辑:蒲婷   校审:李新民


上一条: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徽县两当县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调研 下一条:苏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来我市调研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情况